張家界旅遊海外華人網 | Email: zjjclub@hotmail.com | English

常德飲食與諺語
2013-02-22 11:55:58   Source:   Comments:0 Hits:

  常德自古就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得天獨厚的飲食資源,使常德的飲食在制作方法上自成壹派,無論是炖、炒、鹵、炸、燴,還是蒸、烤、醉、炙、溜,都能體現濃厚的常德特色。與之相生相伴的飲食民諺、民謠和民歌,更俯拾皆是。它源于生活,揭示生活,通俗易懂.便于記憶,在元澧兩岸廣爲流傳。
 
    “炖缽爐子鼓嘎嘎,不願朝中做驸馬”。這壹句諺語充分反映了常德菜的特色。在常德人看來沒有炖缽爐子是不成宴席的,無論是滴水成冰的嚴冬.還是驕陽似火的盛夏,常德人的餐桌上都有鼓嘎作響、熱氣騰騰的火鍋。崇尚火鍋的常德菜講究壹個“熱”字,所以常德有“壹滾當三鮮”、“千炖豆腐萬炖魚”的諺語。辣是常德菜的又壹特色,因此作料少不了生姜、大蒜和辣椒,但這些東西的刺激性太強,吃多了會讓人難受,壹句“姜辣口、蒜辣心、辣椒辣到了做不得聲”諺語也就隨之應運而生。
   
    “正月泥,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泥蒿是常德人愛吃的壹味野菜.正月時節它的嫩芽在泥土裏,食之鮮美,所以叫泥蒿,壹旦過了這個日子,它拱出土後就不是泥蒿而是蒿草了。像這類反映常德飲食資源最佳采制和生長季節的諺語還有許多.如“春鲶夏鯉秋鲫冬鳊”,“冬吃蘿蔔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處方”、“蘿蔔三十生,初壹就長根”,三月小菜如馬草”,特別是“三年桃子五年柑.枇杷望得眼睛翻”的民諺,恐怕會令許多人都由此而想起兒時的往事,看著大人們栽下壹株株的果樹,恨不得明天就會結出鮮美的果子來。
 
    “魚吃跳,豬吃叫”。傳說廚藝過硬的大師傅所做的紅燒鯉魚,剛端上桌的時候魚嘴還在不斷地蠕動,其味道之鮮嫩是無法形容的。不同的材料給人的口味不壹樣,而同壹種材料不同的部分給人的感覺又是不壹樣的,“魚頭肉尾,飛斑走兔”, “魚皮、蛋邊、豆腐末,回水灣裏湯好喝”,才魚仔、鳜魚花.鲫魚腦殼不吐渣”,這幾句諺語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買肉要肥,吃肉要精”這句諺語道出了生活窘迫的小市民既想要肥肉炸油,又想要瘦肉作菜的兩難心態,真有點熊掌和魚兼得的意思。在常德飲食氛圍的熏陶下,怎麽吃,吃什麽,常德人形成了自己的飲食觀,“家有壹堰魚.多吃壹倉谷”,“早姜晚蘿蔔”,這是濱湖水鄉自給自足小農生活的寫照,這幾句民諺讓常德美食家精明、飄逸、灑脫的形象躍然紙上。
 
    “熬糖打豆腐,各是各師傅”。同這條飲食諺語壹樣,常德還有許多以吃喻理的飲食諺語,如:“蘿蔔鹽菜各有喜愛”,“壹年賣粑粑,兩年賣粽子,越賣越尖”,“荷葉包菱角,個個想出頭”,“殺豬宰羊,廚子先嘗”,“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豆腐掉在灰裏面,拍不能拍,打不能打”,“好吃如小賭,坐吃山空”,“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河裏打魚河裏吃”,“少吃滋味多”,“蠶豆花花野交瓜,牛皮燈籠也不差(都是黑心)”,“無酒不成宴席,無色路斷人稀”等不壹而足。這些諺語有說理、有規勸,有揭示,常德人從飲食中對生活的領悟可見壹斑。
 
    “打和渣推粑粑,過年過節笑哈哈”。常德的飲食民歌與民謠也是很有意思的。石門縣東山峰壹帶,山高路險.這裏人管抽煙叫喝煙,漫山的土煙開滿了白花,想喝的時候就剝幾匹煙葉子,卷壹個喇叭筒,他們诙諧地稱此爲蘭花煙。在火坑裏烤上幾個馬鈴薯,就能度過壹天。有的人家住房四面通風,烤火的時候人隨風轉。他們雖然貧困,但生性開朗豁達,不失樂觀。壹首“住在高山巅,喝的蘭花煙,吃的洋芋果,烤的轉轉火”就是他們生活和性格的寫照。“嫁郎要嫁胡子郎,胡子裏面有蜂糖。去年六月親的嘴,今年熱天嘴還香”,這首流傳在石門與桑植壹帶的情歌,也與吃有關。“蓮花落,落蓮花,蓮花下面煎粑粑。粑粑煎得二面黃,又酌豬油又酌糖”,壹個煎粑粑的場面,在這首民歌裏是多麽的浪漫而富有詩意。
 
    “德山的酒,陬市的糖,河洑的油條排把長”。除了德山的酒,陬市的桂花糖、河洑的油條都已式微,但是這句民諺卻能強烈地勾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像這樣推崇地方産品的諺語還有“楊板的千丈.合口的枯,修梅的辣椒打得鼓”。這裏合口的枯是指油,枯又叫枯餅即榨油後的餅粕,我們從合口油成爲上市公司金健米業的壹大産業。就可知它的名氣有多大。(

上一篇:常德桃花源以石訂親习俗
下一篇:最后一页

A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