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旅遊海外華人網 | Email: zjjclub@hotmail.com | English
常德風俗民情之二——生活習俗
2013-02-22 11:34:43 Source: Comments:0 Hits:
1、服飾習俗
縣人極講究穿戴,尤以青年男女爲最,本世紀80年代爲甚。其服裝、巾帽、鞋襪、首飾的款式、花色等,因時代、性別、年齡、職業和時令、區域的不同而異。本目僅記縣城與農村青年男女的服飾習俗。
(一)服裝
清鹹豐初年,城鄉青年男女的服裝無多大區別,男有長短之分,女爲短裝,上裝短式,袖窄3寸。同治初年,上裝長式,袖闊盈尺。光緒年間,複爲鹹豐款式。男以青、灰、蘭色爲主,女喜紅、綠相配。民國時期,縣城男性公職人員喜著中山裝、西裝,女性喜著旗袍與裙,鄉村仍舊。新中國建立後,服裝長短有別,並逐漸改著新式短裝,城鄉基本壹體。60-70年代,城鄉青年男女喜著軍裝。80年代,縣城青年男女喜著流行服裝,長短相間,花色翻新,鄉村青年男女大多亦是。
(二)頭飾
清末民國時期,女性戴耳環(富戶)。冬季,縣城男性喜戴帽,款式雜然相存,鄉村男性喜裹長頭巾,黑白相間。50年代無多大變化。60年代,鄉村男性裹頭巾者漸少,戴帽者漸多。60-70年代,城鄉男性喜戴軍帽。80年代,帽式多樣,縣城女性遍戴耳環。
(三)腳飾
本世紀50年代前,城鄉青年男女均著布鞋,女青年多在鞋面繡花。60年代後,縣城男女喜著涼鞋、拖鞋,且著襪,70年代末,鄉村男女亦著涼鞋、拖鞋,但壹般不著襪。80年代,城鄉男女青年喜穿皮鞋,女青年始喜平底鞋,後多著中跟鞋、高跟鞋。
2、飲食習俗
縣人以大米爲主食,平常壹日三餐,農閑季節,農村居民多吃兩餐。
飯食,以幹飯爲主,窮苦人家亦有搭吃壹餐稀飯的。
縣人主食素菜,輔食葷菜。上世紀70年代前,烏龜、腳魚、狗肉極少食用。80年代則成爲佳肴。
佐料,以辣椒、蔥、蒜、姜爲主。上世紀70年代後,漸添用醬油、味精調味。
用餐時間,壹般早餐八九點,中餐午後壹二點,晚餐煞黑吃。
宴請賓客,極爲鋪排,以葷菜爲主,極少素菜,少則8碗、10碗,多則12碗、18碗豐滿,最忌客人將菜吃完。
平明用餐,不管人多人少,圍坐壹桌。但宴請賓客時,以前是8人壹桌(現在是10人壹桌),餐桌的的擺置、客人的就坐、出菜的順序極爲講究。壹般來說,餐桌不對大門,尊客坐上座,頭道菜爲雜燴,六道菜不出魚,末道菜爲湯。本世紀80年代,城鎮多用園桌擺宴,10人壹桌,客人不分上席下席,隨意就坐。
時令飲食,有三月初三吃地米菜煮雞蛋,五月初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餅,春節打粑粑。俗謂“三月三,蛇出山”,用地米菜煮蛋吃,或者煎粑粑吃,以“塌蛇埯”;吃粽子以吊屈原;粑粑團團圓圓,以賀家人團聚過新年。
3、居住習俗
縣人喜分散居住,單家獨院,極少連體建房。
房屋以坐北朝南爲主,格式以兩間(或三間)壹偏壹橫屋見多,極少窗戶。
修建房屋,俗謂“人生三件大事”之壹,極爲講究。事先請風水德行選擇宅基,擇准吉日動工。建房期間,不能吵架、打架,不能講不吉利的話,要和和氣氣,熱熱鬧鬧。上梁果,要抛發餅,唱《撒餅子歌》、《上梁歌》、《贊梁歌》。
4、禮儀習俗
懷孕,俗謂“有喜了”,舉家高興,看重孕婦,不讓孕婦幹重活,不讓孕婦參與諸如婚嫁、喪葬等“沖喜”的活動。
臨産前,不讓孕婦回娘家,以免生在娘家,俗語曰:“生不在娘家。”
上一篇:常德風俗民情之三——歲時習俗
下一篇:常德風俗民情之壹——生産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