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旅遊海外華人網 | Email: zjjclub@hotmail.com | English

​長沙曆史遺迹(二)
2013-02-22 13:44:32   Source:   Comments:0 Hits:


►開福寺

開福寺

       在長沙城北新河與湘江交彙處鳳嘴,有壹座殿宇宏偉、氣勢非凡的千年古寺,這便是三湘名刹開福寺。

  開福寺是中國佛教重點開放寺院之壹,爲禅宗臨濟宗楊岐派著名寺院,始建于五代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當時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爲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爲避暑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壹部分施舍給僧人保甯,創建了開福寺。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壹帶成爲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16景。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沖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閑庭”。

  開福寺興盛時,住僧達千余人。後曆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北宋洪蘊,佛醫俱精,被宋太祖召見,賜紫方袍。宋徽宗時,道甯禅師住持,使佛寺中興。他將臨濟宗楊岐派禅法,傳給日本求法僧人覺心。覺心回國後,創法燈派,被日皇賜以“法燈圓明國師”益號,僧徒衆多,日本佛教臨濟宗派因而視開福寺爲“祖庭”聖地,幾乎每年都要派人來朝拜。光緒12年,名僧寄禅、笠雲與著名詩人王闿運等僧俗19人在此組織碧湖詩社,賦詩談禅,壹時傳爲美談。光緒末年,詩僧笠雲創辦湖南僧立師範學堂于寺內。

  千余年來,開福寺曆經興衰,多次改建重修,現存建築主要爲清光緒年間重建。1994年開福寺被定爲尼僧修學道場以來,住持能淨法師利生爲懷,志存興複,對開福寺進行了大規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橋、鍾鼓樓等;維修了大雄寶殿、法堂、禅堂、念佛堂、摩尼所、齋堂、客堂、藏經樓。1997年,開福寺又從緬甸請回佛祖釋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難迦葉二弟子玉像(4米高)。隨後又從台灣等地迎請了5部大藏經供奉。整個修複擴建工程總面積達16萬平方米,重修後的開福寺不僅更加莊嚴肅穆,而且布局合理,錯落有致,高雅古樸,成爲湖南佛教界對外展示的壹個窗口。19 年,開福寺承辦了湖南佛學院尼衆部。

  今開福寺占地面積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三大殿(三聖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及兩廂堂舍等。山門爲四柱三門三樓花崗石牌坊式建築,高10米。門坊上分欄爲浮雕彩繪,或爲人物,或爲樹木花草,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山門兩旁立有石獅、石象各壹對。進入山門,即放生池,爲原碧浪湖殘部,上架單拱花崗石橋,走過石橋,便見壹座漢白玉觀世音菩薩聖像,面帶微笑,手執楊柳淨瓶,九龍擁立,莊重中透著祥和。伫立像前,肅穆與敬仰之情油然而升,塵世的心便也多了幾許平和與甯靜。再往前行,便是開福寺的主體建築三大殿。

開福寺

  前殿爲彌勒殿,又稱三聖殿,面闊三間,外檐方柱,內檐圓柱,均爲花崗石整石鑿成。殿內供奉西方三聖,現已無存,重塑彌勒佛、韋馱菩薩、四大天王。

  中殿爲正殿,又稱大雄寶殿,高20米。中央供奉著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寶相莊嚴。阿難尊者和迦葉尊者侍立兩旁。緊靠著釋迦牟尼佛背面,供奉著金色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殿兩旁還有十六尊者的金像。

  後殿爲毗盧殿,內供毗盧遮那佛像。周圍供五百羅漢像,高約0.4米,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民間流傳數羅漢以測吉凶,即以任何壹個羅漢爲起點,按自己的年齡,數到最後壹個羅漢,再按羅漢的編號抽取封簽壹張,以測吉凶。但現在的簽辭已作修飾,大多數以勸谕守正行善爲主。

  三殿之間有庭院,植古樹名花,並立有清代石碑數座,顯得十分古樸典雅。三大殿東側爲客堂、齋堂、摩尼所、紫微堂,紫微堂上爲藏經樓,是唐宋時的古建築,西側爲禅堂、說法堂、念佛堂等。

  寺內楹聯甚多,大多蘊含佛門教義和爲人處世之道。大雄寶殿中有壹副很有意味:齋魚敲落碧湖月,覺覺覺覺,先覺後覺,無非覺覺;清鍾撞破麓峰雲,空空空空,色空相空,總是空空。聯中折射出的佛教哲學耐人尋味。

  開福寺自建寺以來,雖幾經損毀,但香火壹直綿延不絕,佛事興盛。特別是成爲比丘尼叢林以來,在住持能靜法師的主持下,弘揚正法,廣利衆生,法門昌盛,聲名遠播,吸引了不少高僧大德來訪,佛教文化交流也不斷增多。日本臨濟宗派佛教高僧幾乎每年都來開福寺拜谒祖庭。台灣著名惠空大師和惟壹大法師也多次訪問開福寺。香港、澳門、韓國、新加坡等地的大和尚和著名比丘尼也紛紛前來交流佛教文化。1997年,能淨法師應“中韓日三國佛教基金紐帶”組織的邀請,出席了在日本舉辦的國際佛教交流會。2000年,應台灣佛教界的邀請,能靜法師前往寶島說法巡禮,反響良好。2002年,應韓國佛教界的邀請,能靜法師參加由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任團長的中國佛教代表團,出訪韓國。

  附開福寺史略如下:

  開福寺,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北區新河附近,是國內比較著名的佛教寺院之壹,建築面積約壹萬六千平方米左右。殿宇巍峨,規模可觀。中軸線上佛殿共分三進,前爲三聖殿,中爲大雄寶殿,後爲毗盧殿;東邊廂房從前至後有客堂、齋堂、庫房、方丈、藏經樓;西邊廂房有講堂、禅堂、營舊寮等,還有不少附屬建築物。這個寺院曆史悠久,是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長沙市佛教協會設在寺內。

  這個寺院是五代十國時期後盾明宗天成二年(927)創建的。當時長沙是封建割據的小王朝楚國的首都。楚王馬殷及其兒子馬希範在此花費了壹筆巨款,設立會春園、建有嘉宴堂、拔楔亭等,作爲文人飲酒遊宴的場所,非常豪侈。後以部份建築物施舍給沙門保甯(壹說真嚴)改成寺院;楚國共曆五主,只存在五十七年,爲另壹封建割據小王朝南唐所滅。馬氏亡國後,寺宇作爲佛教活動場所壹直留存下來,迄今已有壹千零五十余年的曆史。開創者保甯(壹說真嚴)在此說法傳經,受到馬氏父子的有力支持。住僧達壹千人。

  五代以後,我國曆史由分裂割據走向集中統壹,趙匡胤建立了宋王朝。整個宋代是開福寺比較興盛的時期。佛事興隆,高僧輩出。北宋初,出了壹個擅長醫藥的著名和尚——洪蘊 (936—l004),宋太祖趙醫胤召見過他,賜紫方袍,號廣利大師。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中,诏求醫療經驗,洪蘊錄數十處方以獻。宋真宗鹹乎初,他當了僧官,補右街首座,轉左街副僧錄。

  宋仁宗嘉右年間,沙門紫河,對全部寺宇修建了壹次。

  宋徽宗時,又出了壹個著名的僧侶,禅宗史上稱爲開福道甯(?——1113)是開福寺的中興祖師。據《五燈會元》卷十九記載:他是就溪(今安徽省教縣)人。俗姓汪,壯爲道人,後在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蔣山削發爲僧。從臨濟宗楊歧派五祖法演獲悟。據其傳法世系,是南嶽懷讓下第十四世。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潭州地方官席震,請道甯爲開福寺住持,僧侶雲集,達五百人。政和三年(1113)道甯卒。建塔寺後、嗣法弟子有月庵善果壹人,以後依次傳承是:老衲祖證——月林師觀——無門慧開——法燈覺心.(又稱心地覺心)。覺心是入宋求法的日本僧人。按覺心入宋時間爲公元1249年,即南宋理宗淳右九年。這壹史實說明,早在十三世紀時,道甯禅師住持的開福寺,由于其法脈東傳就與日本禅宗的傳播發生過壹定的關系。

  此外,宋代在開福寺當過住持的其他比較著名的禅僧,道甯以前有進英,道甯以後有守智,都是弘化壹方的人物。

  與道甯同時,政和年問,有個木工叫張詢,精于雕刻藝術,他在開福寺雕刻了表現不少拂經故事在上面的轉輪藏,漆。得金碧輝煌,數人推著它轉動,風馳電掣,非常壯麗。

  北宋末年,這個寺院已經成爲壹個別具特色的風景區,相傳有:紫微山、碧浪湖、白蓮池、龍泉井、放生池、鴛鴦井、鳳咀洲、木魚嶺、拔楔亭、嘉宴堂、會春園、回步橋、舍茶亭、清泰橋、舍利塔、千僧鍋等壹十六景,或在寺內,或在寺的附近。南宋對,著名理學家張拭,遊覽開福寺後,曾寫過壹篇《題開福寺》的散文,極言其風景幽美。

  經元迄明,開福寺周圍風景;仍引起人們遊覽的興趣。明代文人李冕,寫有題爲《開福寺》五言律詩壹首雲:“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袍子猿歸洞,沖雲鶴下汀,從容.坐采久,花落滿間庭。”明代開福寺,經兩次修建:第壹次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由沙門徹堂重修;第二次是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幹—1566),寺宇傾記,吉藩同當地士紳和老百姓又將它重建起來,明未又毀于兵火。

  到了清代,先後修建了四次:第壹次是順治十七年(1660)沙門佛國當住持時募修壹次;第二次是康熙八年(1669)總兵蔔世龍倡捐重建,巡撫周召南,藩司郎永青,泉司李榮宗,知縣胡,壯生助修天王殿。推官胡景曾撰有《重修紫微山開福寺碑記》,這是開福寺留存下采的最早的清代碑刻;第三次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寺後制造火藥,寺宇被焚,巡撫梁國治命僧募修;第四次是乾隆六十年(1795),寺後又因制造火藥,引起火災,把後殿燒掉了,複爲修葺。

  嘉慶十壹年(1806)書法家韓葑,爲寫山門對聯“紫微棲風,碧浪潛龍”八字,字體較大,每個約二尺見方,蒼勁有力。光緒十七年(1891)江南福山鎮總兵陳海鵬加上壹塊“古開福寺”橫額,壹並爲之沏石。此人附庸風雅,在此請當時著名文人王闿運、王先謙,詩僧寄禅、笠雲等道俗壹十九人,于光緒十二年(1886)在此組織碧湖詩社,飲酒賦詩,壹時傳爲文壇盛事。次年,徐樹鈞撰有《長沙開福寺碑》,今存。

  光緒末年,開福寺僧人還和國際上佛教界人士相互往來,開展過某些佛教事業活動。約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到三十四年(1908)之間,日本佛教徒水野梅曉,前往南嶽,途經長沙,拜訪過當時著名詩僧笠雲,談到白本佛教界“隨潮流之轉移,與國運以俱新”,興辦佛學教育的經過。于是笠雲“假開福寺,創立僧學”,組織了湖南僧立師範學堂,由笠雲主持其事。光緒三十壹年(1905),笠雲應水野梅曉之約,率領門人筏喻、道香等,東渡日本東京等地參觀訪問,受到日本佛教界人士極其熱情的接待。笠雲著有《聽香禅室詩集》八卷《東遊記》(日本紀行詩)壹卷,皆出版發行。

  壹九壹壹年辛亥革命以後,開福寺又有若幹新變化,是多次興辦佛教教育事業的地方。壹九壹二年至壹九壹五年間,詩僧海印(永光)在此辦中華佛教總會湖南支部。壹九壹八年大殿被焚。壹九壹九年住持慧修重修毗盧殿。壹九二壹年繼任住持寶生,從壹九二二——壹九二四年先後修建大雄寶殿,三聖殿。他並邀請天台宗憎人空也法師在此開辦湖南佛學講習所。壹九三九年八月十四日,由巨贊法師率領的佛教青年服務團,組織了僧尼七十人,在此舉行過壹次具有曆史意義的愛國集會。壹九四八年到壹九四九年開福寺又曾開辦過湖南佛學講習所。那時寺內殿堂大部分被國民黨軍隊強行占用,成了軍械庫,破壞得不成樣子。憎人出入,都不自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政府執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文物保護政策,于壹九五二年撥款壹億三千萬元(舊人民幣),重新修複了開福寺,殿堂樓閣,煥然壹新,以明真法師爲住持。寺內現有佛教徒五十人,除對早已喪失勞動能力的佛教徒妥善安排其生活外,絕大部分佛教徒均依靠自己的勞動收入維持生活,退休者按國家的統壹政策,享受福利待遇。在政治上,有的人還當選過區、市、省各級人民代表,有的是政協委員。在宗教信仰上,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團結,過宗教生活者,念佛、參禅,任其自由,不受幹涉。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寺內保存有大量的珍貴文物,如:唐人寫經、名人字畫、各種圖書、佛經、雕刻佛像,據統計:壹般書籍達壹萬二千壹百二十五冊,大藏經六部(即影印宋砂藏、明南藏、明北藏、青龍藏,大正藏、頻伽藏各壹部),字畫壹百六十四件,碑帖壹百壹十四件,大小佛像壹千二百尊,其中有明代吉王所造銅質觀音像,重達壹噸半。在十年動亂中,所有文物,蕩然無存。


 

上一篇:​長沙曆史遺迹(三)
下一篇:​長沙曆史遺迹(一)

Add
總排行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