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陽戲
2013-01-07 11:14:43 Source: Comments:0 Hits:
文學家沈從文曾說:“到了湘西,不看陽戲,等于只到半個湘西。”當溯源澧水采訪小組來到張家界市永定區,我們便努力去尋訪陽戲蹤迹,卻聽聞張家界陽戲劇團是該地唯壹壹個專業劇團,如果沒有商家活動或慶典請劇團演出,陽戲很難在市區看到。我們懷著壹絲希望直奔劇團所在地,期待能有所斬獲。
來得不巧,劇團演員剛剛排練散場,聞訊趕來的陽戲第10代傳人周志家安慰我們,明晚該劇團將在青安坪鄉瞿家堡村演出,歡迎我們前往觀看。周志家曾是該劇團團長,2006年退休,在他的介紹下,庸風楚曲中走來的陽戲揭開了神秘面紗。
張家界土家族陽戲,又稱大庸陽戲、北河陽戲或北路陽戲。它發祥于永定區教子垭、官坪、茅崗壹帶土家族聚居地,迄今近三百年。據老藝人傳說,陽戲創始人爲中湖鄉犀牛峪土家族覃玉龍、覃玉鳳兄弟。覃氏兄弟于康熙年間外出挑鹽,途中常以演唱花燈解乏,路人頗愛聽聞,問其所唱何調,答曰:“陽盤戲也!”路人曰:“啊,唱的陽戲。”自此便有了陽戲。
“金線吊葫蘆”唱腔是張家界陽戲的特色所在,這是土家人將大山號子與戲劇結合的産物,新奇古怪,極具音韻的穿透力。它的唱法必須用真假嗓相結合,唱詞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在全國各類劇種中絕無僅有。
張家界土家族陽戲班,俗稱“堂子”。覃家堂子是陽戲戲班起班較早、弟子較多的陽戲演出團體。該堂子第五代才開始收外姓徒弟。後來,陽戲藝人庹松霞吸取荊河戲的表演程式和化妝、服飾,陽戲開始趨于規範化、程式化。
新中國成立後,陽戲藝術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扶植。上世紀50年代初, 業余陽戲劇團發展到100多個,專業演職員達200余人,挖掘、整理、改編、創作了壹大批陽戲劇目。“上世紀80年代陽戲最紅火。”46歲的張婵濃從1982年開始演陽戲,她說,當時老百姓中流傳著“願吃酸菜看陽戲,不願吃臘肉挑石灰”。上世紀90年代末期,陽戲開始沒落,壹些演員轉去歌舞場所演出,40多人的張家界陽戲劇團只剩下不到20人堅守。
陽戲劇團的窘困至今壹樣。據周志家介紹,張家界陽戲劇團現有老少演員86人,演出人員43人,國家負擔50%的工資,另外50%靠自籌。劇團靠下鄉演出和承接商家活動籌集經費,演員每演壹場,補貼10元錢。因待遇差,留不住人,劇團已經有20多年沒有培養小學員了,具有“湘西梅蘭芳”之美稱的丁祖雪等壹些陽戲名家的優秀劇目和唱腔已瀕臨失傳。
第二天我們來到瞿家堡村時,流動演出車已裝好,壹群十八、九歲的學生在老演員的指導下妝扮。這是劇團從初中畢業生中招來的首批學員,今年7月1日出師後便出來接演節目。“孩子們學曆低,編劇、導演、創作等能力都很弱,但我們沒得選擇。”
值得慶幸的是,陽戲已經引起衆多人的關注,今年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誰來續演陽戲輝煌?我們拭目以待。
上一篇:張家界土家“客套話”的來曆
下一篇:張家界民俗節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