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擺手舞的由來和知識
2013-01-07 11:03:38 Source: Comments:0 Hits:
一、擺手舞的由來
土家族兩千年以前,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壹帶,他們自稱“畢茲卡”,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張家界地區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吉首、泸溪等縣,以及湖北省恩施地區,與漢、苗等族雜居。土家族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光輝燦爛的民族藝術文化,古老的“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
“擺手舞”,土家語叫“舍巴”,舞蹈流傳廣泛,名稱不盡相同。有叫“舍巴日”或“舍巴格資”,意思是甩手或玩擺手;有叫“舍巴”的,意思是擺手;有叫“舍巴駱駝”,意思是跳擺手;有叫“跳年”(漢語),名稱雖多,但表演形式和內容基本相同。每逢慶賀新年,紀念祖先或是團圓聯歡中,土家族人民都要跳“擺手舞”。
土家“擺手舞”曆史悠久。在永順縣城郊石壁上刻有壹首古詩:“千秋銅柱壯邊陲(注),舊姓流傳十八司,相約新年同擺手,看風先到土王祠。”
在“梯瑪”(土家語領頭人之意,是組織跳擺手舞的領頭人)念誦的敘述土家族人民史詩《遷徒記》中,有若幹處提到擺手舞。如:“擺手的人們啊,咱們的蘿蔔無論是大的還是細的,都放到背簍裏,擺手用的東西,全部放到背簍裏。”據了解,土家族人民的這次遷徒約是五代前後的事了。這壹切都表明,土家族跳擺手舞的時間至少已有千余年了。
在《永順府志》中,對當時的擺手舞活動曾有這樣的記載:“各寨有擺手堂,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間鳴鑼擊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擺手》,此俗猶存。”每逢擺手時節,人們披著絢麗的被錦(被面),擎著數百幅乃至上千幅繡有龍鳳,繪畫著鳥獸的彩旗,同時木鼓聲、鑼钹聲、上百枝鳥槍聲、人們的歡笑聲,彙成壹派節日的喧鬧聲,震蕩山谷。成千上萬的人聚在“八部廟”前的“擺手堂”,圍成圓圈,男女相攜,蹁跹進退,邁開粗壯健美的步伐,擺動著雙手,可以壹連跳上幾晝夜。清代彭施铎曾對當時跳“擺手舞”的場面做過詳細的描述:“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點入千疊,壹片纏綿擺手歌。”
二、擺手舞的知識
擺手舞,是土家族的壹種大型舞蹈。按其活動規模分爲“大擺手”、“小擺手”兩種;按其舞蹈形式分爲“單擺”、“雙擺”、“回旋擺”等;按其舉行的時間分爲“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大擺手活動規模龐大,以祭“八部大神”爲主,表演人類起源、民族遷徒、抵禦外患和農事活動等;
小擺手活動規模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漢和各地土王爲主,表演部分農事活動。
1、土家族的“大擺手”活動非常熱鬧,在土司時期就被文人形容爲:“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壹片纏綿擺手歌。”
大擺手是在“擺手堂”中舉行的。擺手堂正中央,供奉著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擺手堂大坪中間立壹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杆,上面的兩面龍旗迎風招展,旗杆頂端的壹只白鶴振翅欲飛。
大擺手活動按三年兩擺的傳統習俗,于正月初九至十壹日舉行。界時,各寨依姓氏或族房組成擺手"排",每"排"爲壹支擺手隊伍,各"排"人數不等,均設有擺手隊、祭祀隊、旗隊、樂隊、披甲隊、炮仗隊。
首列爲龍鳳旗隊。龍旗和鳳旗系用紅、蘭、白、黃四色綢料制成四面各壹色的三角大旗。旗長丈余,邊緣鑲有雞冠形花邊。以白龍旗和紅鳳旗爲上承,並排走在隊伍的最前列。
次列爲祭祀隊。由寨上德高望重的老者組成,多達二十余人。他們身著皂色長衫,手持齊眉棍、神刀、朝筒等道具,壹尊者捧著貼有"福"字的酒罐,率領擔五谷、擔獵物、端粑粑、挑團馓、提豆腐等祭品的人,隨掌堂師行祭事,唱祭祀歌。
祭祀隊後面爲舞隊。男女老少皆可參加,他們均著節日盛裝,手裏分別拿著朝筒或長青樹樹枝,列隊入場。
繼于舞隊的是小旗隊。凡戶壹面,顔色多彩,有長方形和三角形二種,亦飾有荷葉邊。敬獻于"八部大王"壇下,以感祖恩深澤。
接著是樂隊、披甲隊、炮仗隊。樂隊分餾子和擺手鑼鼓兩種。再配以牛角、土號、野喇叭、咚咚奎等,奏出土家族節日的獨特旋律。
披甲隊由身披五彩斑爛"西蘭卡普"的青壯年組成。土家族人天性勁勇,銳氣尚武,在擺手舞中以錦爲甲,以示威武雄壯。
炮仗隊有鳥铳和三眼铳組成,各隊按以上程序排列進入擺手堂。進堂後先掃邪,後安神。章堂師手持掃帚,以高揚激越的音腔,強烈地譴責那些"大鬥進,小鬥出,少斤缺兩"的剝削者;以道德的鐵掃帚,清掃那些"起心害人,行盜爲娼"的民族敗類,充分表現了土家族嫉惡如仇、純樸善良的美德。
祭祀時,祭祀人在掌堂師的帶領下,依序跪下左腳,舞衆亦虔誠跪下,與祭祀隊壹領壹合,齊唱神歌,歌詞委婉深沈,氣氛肅穆莊重。歌畢,各排將各自的供品呈于神案,其上有"福祿壽喜"、"吉祥如意"、"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等字樣。
祭祀完畢後,禮炮三響,撼天動地,摧人起舞,全場沸騰。人們在掌堂師的指揮下,整齊地變換著舞蹈動作,時而單擺,時而雙擺,時而回旋,舞姿優美,動作逼真,剛柔相濟,粗犷雄渾。擺手舞的內容,分別展現出民族遷徒、狩獵征戰、農桑績織等壹幅幅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的藝術畫卷。
2、小擺手,是土家族居住區普遍盛行的壹種文化習俗活動。
“小擺手”在凡有土家族定居的地方都有,規模較小,只要村寨旁有壹個小坪,立壹個小廟(供的是土王),就成“擺手掌”,“小擺手”的舞蹈動作,以模擬農事勞動爲主。過去,凡百戶之鄉,皆建有擺手堂,有的還建有排樓、戲台等。
舞蹈時,土家男女齊集擺手堂前的土壩,擊鼓鳴鑼擺手。其特點是擺同邊手,躬腰屈膝,以身體的扭動帶動手的甩動。表演內容爲"拖野雞尾巴"、"跳蛤蟆"、"木鷹閃翅"、"犀牛望月"等狩獵動作和"砍火渣"、"挖土"、"燒灰積肥"、"種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織布"等生産生活動作。可以說,所有農作、生産、生活的動作與形態都可入舞。
3、湘西仍存的擺手祭祀風俗遺存
“大擺手”規模宏大,“大擺手”的場所是幾個縣會祀的地方,或幾個鄉會祀的地方。這裏坪大、廟大,到了“擺手”的季節,附近土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趕來參加。由于土家族人民居住的地區不同,原姓不同,因此祭奠的祖先與修建的廟祠也不同,祭祖的儀式也各有差異。
如龍山縣馬蹄寨,田姓子孫很多,傳說田家祖先是田好漢,兄弟八人是八個將領,于是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八部神廟。在舉行“大擺手”時,場中豎有桅杆,懸有龍鳳旗,挂有大燈,場中設有燎架,旁放竹捆,所以照明之用。場中還有火樹壹、二根,專用來燒爆竹的。路旁插有牌燈、寫著“五谷豐登”、“天下太平”等字,神堂內牽有繩索,以備人們將燈籠或獵獲的飛禽挂在上邊。神堂前擺壹個祀案,專放打來的各種野獸。
整個活動分做三夜進行,第壹夜由“梯瑪”主持祭祀祖先,先由“梯瑪”請神,然後把打來的山禽、野獸、家獸當場殺死供上,最後飲宴。第二夜,各寨的青年身披手織的五彩錦被當做古人的甲胄,手執刀、槍、旗等器具,進行比武表演。第三天才開始跳“擺手舞”。
又如永順縣,有七個寨的土家族人民同在這裏祭祀。寬坪上燃著壹條用幹竹子捆成的長火把照明,祭祀儀式在“擺手佬”(梯瑪)主持下進行,然後由扮著“茅古斯”的人們來進行表演。(“茅古斯”是用土語演唱的壹種簡單的戲劇表演,扮演者全身披稻草,頭上紮幾根草辮子。)表演共分五夜進行,第壹夜表演掃地,唱十二月生産歌;第二夜表演打獵;第三夜表演釣魚;第四夜表演接新娘;第五夜表演教“茅古斯”讀書。在表演“茅古斯”的先後和空隙時間跳“擺手舞”。人們舞著各種模擬生産的動作,或生活上有趣的動作。有時唱山歌或對唱情歌。
上一篇:張家界少數民族介紹
下一篇:張家界土家“客套話”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