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旅遊海外華人網 | Email: zjjclub@hotmail.com | English

張家界少數民族介紹
2013-01-07 10:55:52   Source:   Comments:0 Hits:

張家界少數民族介紹

在張家界市內,分布著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達70多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50%。少數民族中以土家族人口較多,其次是白族、苗族和回族。此外。還有少數滿族、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人。現就土家族、白族和苗族作壹些簡單的介紹:

土家族
 
土家族,通俗的解釋,就是長期居住在這裏的壹個土生土長的民族,古代稱“巴人”。據有關史料記載,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邊界,壹直居住在長江、元水之間,從來沒有全面性搬遷過,是壹個很穩定的民族。作爲族稱的“巴人”,曾經是壹個多部落的統壹體,其祖先壹般認爲是今鄂西的巴東、建始地區的“南猿人”以及長陽地區的“長陽人”。
 
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早在堯舜時代,長江,漢水以南就有了“南蠻”的生存與繁衍。
 
到了漢代,稱巴郡南郡蠻、武陵蠻、婁中蠻、澧水蠻與中沔蠻(屠山蠻)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稱武溪蠻、西溪蠻、天門蠻、黔陽蠻、建平蠻等。
 
隋代稱“嶽左”。
 
宋代稱北江諸蠻。《宋史·蠻夷傳》稱蠻區人爲土民、土蠻、土官等。
 
明清兩代稱土夷、土蠻、土家。
 
到了明未清初時期,才出現“土家”與“客家”之漢語稱謂。所謂“土家”,是相對于“客家”而言的,而所謂“客家”,又主要是指漢人而言的。“土家”意爲“本地人”,“客家”則意爲“外來人”,只有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地區以後才出現。本來,土家族自稱“畢茲族”,古代巴人也是這樣自稱的,但“畢茲”不等于就是“本地人”。“畢茲”是土家族的自稱,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後來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區以後才出現的漢語稱謂。
 
土家族是壹個勤勞勇敢的民族。生活在張家界市的土家族,因武陵山而益增其勇,而武陵山又因土家族而愈顯其靈,真所謂物華天寶而人傑地靈。

白族
 
白族,也是壹個古老的民族,白族自稱“白子”、“白尼”,漢語就是“白人”的意思。白族的先民史稱“泊填”、“叟”、“爨”、“西爨”、“白蠻”、“白人”、“民家人”等。
 
白族主要分布在我國雲南大理壹帶。居住在桑植與天子山壹帶的白族,則是從雲南的大理國。據有關史料介紹,早在1253年,蒙古軍占領了雲南的大理國,強征了壹支“寸白軍”,進攻南宋。這支“寸白軍”裏有三個白族兄弟,分別名叫鍾遷壹、谷均萬、王朋凱,因爲他們三個人對蒙軍不滿,又厭惡戰爭,因此就逃離了軍隊而流落到了江西,後遷到湖南洞庭湖。他們又溯澧水而上,在桑植定居下來並繁衍生息。當時的三個人,經700多年的繁衍,到現在已發展到近萬人了。解放以後,經過幾十年的調查研究和清理族源,于1985年秋天正式成立了七個白族鄉,終于實現了白族的民族自治。桑植的白族人雖然來自遠方,但他們的壹些風俗習慣同雲南大理壹帶的白族大同小異。白族的語言基本上是說漢語,漢文早就成了白族人的通用的文字。因爲白族人長期同漢族人民建立了血肉聯系。
 
白族也是壹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它不但在曆史上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進行了英勇的鬥爭,如參加1884年震驚中外的“鎮南大捷”和1949年4月的劍川武裝起義等,同時,還在長期的生産鬥爭中創造了豐富的經驗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如屹立在大理的崇聖寺,金壁輝煌,劍川石寶山的石窟與雞足山的古建築群,也頗具藝術特色。

著名的愛情史詩《望夫雲》與民間故事《美人石》與《蛇骨塔》,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每年大理的“三月街”,更是規模盛大的傳統節日,同時又是進行商業活動的盛會,招來不少國內外遊人。

苗族
 
苗族,自稱“壯”、“蒙”、“摸”、“毛”,也有稱“嘎腦”、“果雄”、“帶奧”、“籠兒”的。
 
苗族,在民族大家庭中是壹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民族,也是壹個古老的民族。苗族的先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以及“荊楚地帶”,後來他們沿洞庭湖溯水而上,慢慢到達湘西和黔東壹帶,然後在這裏定居下來,生息、繁衍。根據史料記載,苗族在周秦時代稱爲“蠻”,漢代移居湘黔以後,又被稱爲“五溪蠻”、“長沙蠻”。元代封建統治者在湖南苗族地區設置“五寨長官制”,在貴州苗族區設置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以加強對苗族人民的統治。
 
到了清代,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司,任命流官,清查田土,征收賦稅,調查戶口,統壹設立府、廳、州、縣、進壹步加強了對苗族人民的統治。這使許多苗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長期掐紮在死亡線上,終年不得溫飽。苗族人民真正翻身作主,只有在共産黨領導下才得以實現。
 
苗族是壹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曆史上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者進行過不屈不撓的鬥爭。如漢武帝十三年(公元37年)“武陵蠻精夫相單程等,大寇郡縣”,極大的震撼了封建統治王朝;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59年)暴發了苗族與土家族人民聯合參加的“乾嘉起義”,先由貴州松桃廳苗族領袖石柳鄧和石乜妹(女)發動,接著湘西花垣黃瓜寨的石三保,鳳凰廳野堡寨的吳隴登和蘇麻河的吳半生以及吉首坪垅的吳八月和三岔坪的吳連舉紛紛響應,聲勢浩大,鬥爭勇猛,打敗了清軍多次進攻。這次起義軍鬥爭共進行了13年之久,給清軍以沈重的打擊。國民黨統治時期,湘西苗族、土家族人民又壹起堅持鬥爭,廢除了自清嘉慶以來盤剝湘西人民100多年的“屯田”制度,並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在長期的鬥爭中,苗族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土家擺手舞的由來和知識

A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