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的春節風俗-趕年
2013-01-09 15:18:10 Source: Comments:0 Hits:
張家界“趕年”,這是記者來到這座國際旅遊新城兩年後才發現的,才有的現實體會。剛來張家界的頭兩年,記者孑然壹身,工作、情感、生活都無穩固的著落,自然,每年的春節與其他人壹樣回家團聚,我則回到湘江邊上的父母身邊吃除夕夜的團年飯。後來“引”了個張家界的土家女對象,差不多要結婚了,第壹次在嶽父母家過年才知道,張家界春節除夕不吃團年飯,竟然是年三十的淩晨過“趕年”!
在張家界頭壹回“趕年”時,很不習慣,打亂了我這個外鄉人春節已習慣的過年節奏。
記者老家在湘江邊上,大年三十這天直至上午,還有好多事情要做呢。譬如,那時候母親就還在家中爲除夕團年飯做最後材料的准備。臘月三十這天的中午之前,讓人最後采集補充年貨,尤其是新鮮蔬菜的集市也是還不壹定完全散去的。記者當天當時最重要的過年工作任務是寫春聯、貼春聯,有時也幫鄰居寫好幾幅。在整個小城周遭壹片過節前安靜祥和的氣氛中,聞著鄰裏飄來的年夜飯的香味,和偶爾幾聲小孩的炮仗裏,寫好的春聯趕在下午四時前貼起,絕對誤不了祭祖、放炮、吃團年飯的大事。這些都是記者二三十年來約定成俗的過年記憶。
沒想到這種過年的傳統在張家界對象家裏被完全打破。土家人差不多整整提前了壹天過年。在年三十的淩晨開始過年!這樣,前壹天就要准備年夜飯。晚上是沒多少可睡的。做大人的差不多是忙壹整夜。小輩們不用忙,尤其像記者這樣准做女婿的。但也不好意思不忙。總之,很不習慣。
最不習慣的是淩晨爬起來吃年夜飯。略睡過後,半夜裏被鞭炮和對象催醒,睡眼朦胧之際面對土家十大碗和大鍋的“和菜”,第壹次胃口實在是無法適應,也覺這種過年法不可理解。
吃完早晨的“年夜飯”,張家界人真正過年!年三十的大白天,鞭炮聲從淩晨開始,遠遠近近,大大小小,長長短短,此起彼伏地會響壹整天,土家人都會呆在家中不能串門,所以城裏街中並無壹二行人也幾乎無商鋪開門。當然也會有人出門尋山,那是壹家老少給已經歸根林野的親人先輩去拜年辭歲,當地人稱“送亮”。
在張家界過年過多了,也感到“趕年”的好處和驚喜。對于記者最大的好處就是雙邊過年兩不誤。記者張家界“趕年”過後再趕路,驅車六七小時,正好趕上湘江邊上的那頓除夕年夜飯。兩邊都吃了“年夜飯”,兩邊的家庭都團了圓,皆大歡喜。
那麽驚喜呢?那就是土家人的生活智慧。趕年,就是“趕”生活。“趕年”,從年三十的零時開始,就是壹場土家人用鞭炮向他人告示自己幸福生活的競賽:誰家趕得越早過年,意味著誰家的主人能幹勤勞;誰家趕的越早,意味著誰家生活富足、人丁興旺;誰家趕得越早,意味著誰家在新年裏就會事事順意,好日子更會快快來臨。
自從在美麗的張家界小城裏成家生子後,今天是記者過的第七個“趕年”。記者也早已習慣了早起早過年的土家族“趕年”了。
隨著張家界旅遊的發展和國際化旅遊目的地的建設,來張家界工作和旅遊的外地人越來越多。生活在張家界地貌大山裏的土家人總是在期盼美好、富裕、祥和的新壹年,並用自己壹貫的不向大山屈服的主觀積極性,去催動總要過去的舊日子早點過去,去迎接總會到來的好日子快點到來。許多像記者這樣的外地人來到張家界,甚至老外,都要入鄉隨俗,要“趕年”!
“趕年”習俗的由來
張家界的土家族人過年,比其他民族要提前壹二天:如遇農曆臘月大,則二十九過年;臘月小,則二十八過年。此稱“趕年”。
關于“趕年”的來曆,相傳出自明朝。傳說明朝嘉靖年間,土家先民正准備過年,朝廷突然下了聖旨,調湖廣土兵前往江浙抗倭。大批土家族士兵奉旨調浙東沿海,隨土家族將領胡宗憲、俞大猷征剿日本倭寇。爲了使馬上就要奔赴抗倭戰場的這批土家官兵過了年再走,土家人就提前壹天過年。後來,土家軍士作戰勇敢,立下剿倭奇功。土家人爲紀念此次出征,便形成過“趕年”習俗。
土兵“剿倭”之說在《明史》、《明實錄類纂》中找到相關的記載: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俞大猷出任浙江總兵官征剿沿海倭寇之亂。當時浙西的倭寇已被打得逃遁出海,而甯波舟山的倭寇倚仗地勢險要難以攻克。朝廷征調川、貴麻寮、桑植的六千兵前往剿倭,“在而簡麻寮、桑植二司殺手九百人隸總兵俞大猷,令經營舟山之賊。”(《明實錄類纂·軍事史料卷》)俞大猷乘十二月二十夜間下大雪,令官兵及桑、麻二司兵從四面圍攻舟山倭寇,壹舉全殲倭寇。
“桑、麻二司”指兩族土司,而地處湘西的桑植縣迄今土家族人口仍占59.6%,在當年更是土家族人較集中的聚居地,參與舟山剿倭的桑植兵員系土家族人無疑,且征剿時間恰好臨近年關,這與傳說中的時間相吻合。
土家族人過“趕年”,家家桌上都有壹道“合菜”。當年土家族人給出征的子弟兵餞行,來不及置辦宴席,就將豬肉大坨大坨砍開,與豆腐、蘿蔔、白菜、大蒜等數十種菜,混合煮成壹大鍋名曰“合菜”。喝酒則是喝“砸酒”,當年連酒都來不及壹碗碗倒,而是直接在酒壇上插上竹管喝,名曰“砸酒”。
清代《光緒龍山縣志》曾載:“土人度歲,月大以二十九日爲歲,月小則二十八臼。相傳前土司出軍值除夕,令民間先朝度歲,後遂以爲常”。現在,土家族人過趕年時,遠離家鄉的親人也要回家。全家男女老少都要同桌吃“團年飯”。團年飯用甑子蒸,並將坨子肉、粉絲、白菜、蘿蔔等煮在壹起吃,叫“煮合菜”。據說當年土家官兵壹起過年,人數衆多,只有架甑子蒸飯。肉也沒有時間切細,只好砍成坨坨。至于其他的白菜、蘿蔔更沒時間切細、分炒了,只好放在鍋裏煮成合菜,後來稱爲“賀菜”。吃團年飯時,要關著門,不讓外人進來。半夜子時以後就開始吃,吃到天亮,預示來年越來越興旺。
聽張家界人自己講“趕年”的故事
“大多數人都是除夕夜裏盼著零點鍾聲敲響,而我們卻是在除夕之前壹天的夜裏開始吃團年飯。”家在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中湖鄉的周師傅,在張家界森林公園水利工作站當炊事員,他講述了土家族人獨特的“過趕年”習俗。
57歲的他,老伴過世得早,幾個孩子也在外面打拼。這幾年,他都是壹個人過年。今年春節,他仍然要在單位值班,孤單壹人,年過得非常簡單。談到新年有什麽願望,他說,只希望孩子們過得好,多掙錢。
“我小的時候,爺爺對過年可講究了。那時候我們都是年二十九晚上開始吃團年飯,壹邊吃飯,壹邊天亮,我們叫“頭(方言,意爲‘壹邊’)吃頭亮”。周師傅說,這是因爲在清朝還有解放前的時候,土匪橫行,大家擔心土匪看見他們弄飯菜的煙火就過來搶東西,于是提前吃團年飯。
周師傅說,壹般從年二十九晚上開始籌備,三十淩晨就開始吃東西,這樣壹家人邊吃邊聊,到天亮的時候大家就吃完飯了,土匪也搶不到東西了。另外,吃飯的同時天色變亮,也寓意著生活越來越好。
“年三十白天,我們要去‘送亮’,就是到逝去的親人墳墓及祖墳那裏上香。當天晚上,我們有‘香亮’的風俗,就是把香用清油(菜油)裹好,在家門口每隔兩三米插壹支。有錢壹些的人家可以沿門前馬路往高處的方向壹直插下去。香插越多,我們認爲越能帶給來年好運氣。”周師傅說。
“年三十晚上我們通宵不睡覺,認爲這樣的話自己的農田壹年不會長草。我們在守夜烤火的時候,會把事先准備好的樹兜拿來燒,樹兜越大寓意著家裏養的豬長得越壯。”
“後來,我們沒有這麽講究了,我過年的方式也有了改變。”周師傅說,“到我20多歲成家後,自己壹般是年三十早上五六點起床做飯,八九點吃團年飯。豬頭、豬腳、雞肉、魚肉都不能少,哪怕不吃魚,魚肉放那裏也是‘年年有余’的意思。”
“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家,老家也沒別的親人了,就算休假回家,也不知道回哪裏。”大年二十九這天,他幫單位買了兩只雞,殺掉做菜。再加上他此前已經做好的豬蹄、扣肉、魚肉,單位食堂春節期間的菜式豐富,他也就跟著單位壹起過年。
上一篇:張家界民俗土家滴水床
下一篇:張家界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