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旅遊海外華人網 | Email: zjjclub@hotmail.com | English

苗王城
2013-01-14 19:43:56   Source:   Comments:0 Hits:

苗王城

 苗王城位于貴州省(松桃縣新寨村)始建于宋末,當時城牆爲夯土築就,明初方在舊城基礎上擴建成今日的磚石城牆。人稱臘爾山區有“三寶”,這青石砌成的古城牆就是其中之一。距離鳳凰古城景區39公裏,銅仁機場10公裏,銅仁火車站20公裏。城牆全長1200多米,高4至6米。爲抵禦外敵,圍牆用無數碩大的青石塊堆砌拼接,並留有觀察孔和槍眼。村寨三面環水,勢若成半島。萬丈懸崖和洶湧水流巧奪天工構成天然屏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難怪明清義軍們以此作爲軍事指揮中心,這是大有學問的。

 由寨大門到石板橋出口處,修有一條主幹道,將村寨一分爲二。幹道除兩頭修有進出的寨門外,中間還修有三道大門,在這軍事上起著步步爲營,層層把關的作用,只要一旦事發,大門關閉,敵人就難以衝進寨裏。每一道門又修有二至三條支道,每條支道各管七八戶人家,每戶人家又各有院門;後門彼此暢通,並連接寨後的圍牆和寨前的溝壑。巷道沒有名字,沒有路標,又十分相似,特別是有兩處將主幹道建成直角,初入寨裏,路不見頭,以爲好長,如入迷魂陣,三轉兩轉,就分不清東南西北。這些八卦迷宮巷道,全然是苗族建築文化和軍事思想的傑作,如巷道、寨門、龍門和後門三類,設計布局似乎來源于軍家經典《孫子兵法》。有關專家考察後一致認爲:此城設計“既能攻,又能守,也能退”,是一個具有相當高超的軍事構築水平的古王城,是中國“南方長城”獨具的風格,是民風民俗保存得比較完整,體現得比較充分的苗鄉建築工藝品,是全國爲數不多,保存得較好的古王城之一。

 薄暮時分雨停了,山風漸起,松濤陣陣,響人耳鼓。雨水洗去了世俗的塵埃,有綠色的苔蘚點綴著,伸手一摸,還是濕潤的,感覺到的卻是一手的滄桑。雨水沿著屋簷很有節奏地滴落,濺在地上,看著看著,發覺這也是一種享受。把耳朵貼在牆壁上,我想,它是聽得到我的心跳的,它們把靜傳給我,也把舊時的氣息傳給我。牆上的粉早在幾百年的風雨中慢慢褪去,卻那麽惹人憐愛。走進保存完好的宅院,從且窄且暗的樓道拾級而上,那“咚咚”的腳步聲在我聽來,仿佛古宅正講述著它的曆史故事。幽深的大巷,年代相當久遠,磚牆和石基上布滿青苔,古牆上還長著小草和小樹。三合院的房屋都分爲兩層,第一層爲木板壁,小軒窗;第二層爲瞭望台,起到崗樓作用。

苗王城

 走在巷子裏,感受到的只有靜,這種靜不是以分貝來計算的,這種靜,靜在心裏,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甯靜。比起平日,雨後的苗疆王城明顯少了那種因爲遊客的到來而生出的浮躁之氣。這清幽之氣正是來自清幽靜謐的小巷,來自小巷散發出清韻的青石板,來自小巷兩側高高的風火牆,來自小巷裏簡潔質樸的石庫門,來自小巷“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古老民宅。這冉冉氤氳在苗王城的清幽之氣的由來十分久遠,也許是從許多宋版線書中飄逸而出的,也許是從許多明清青花瓷器裏盤旋而至的……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川、湘、黔地區遭受大旱災,田土龜裂,五谷無收,百姓掘取草根樹枝度日,饑民流移滿道,千裏苗區一片饑荒慘狀。明官不但不憫恤,反而橫征暴斂,終激起了苗民的憤恨。嘉靖十九年(1540年),龍塘的龍許保(民間稱龍西波)、新寨的吳黑苗樹起義旗,迫使明廷調集貴州、湖南、四川號稱興師十萬明軍“平苗”。苗族起義軍“據城防守,潛伏林箐,晝伏夜行”,“官有萬兵,我有萬山,敵進我退,敵疲我打,靈活機動,各個擊破”。于是義軍“破思州府,捉知府李台簡等去,知事王月兼,府吏孫文炳”,“據印江,虜知縣徐文伯”,“陷石阡府,虜推軍鄧本忠,焚掠帑藏獄市,知府張幫瑞攜印逃,攻平頭,戰黃蠟,擊銅仁,破省溪,取施溪,奪萬山,入麻陽,圍鳳凰,逼永綏”,與明軍血戰十三年之久,都禦史萬鏜奏折“苗賊巢穴狸,所居懸崖鳥莫可攀躋,且行箐叢生,彌望無際,賊從視外則明,每口伏弩得志,我以外視則暗,雖有長技莫施”,貴州“日費千金,入弊敷出,官無俸薪。”致總督張嶽被停留降薪,戴罪督征。

 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廷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采納湖南知政蔡複一的獻策,撥“帑金”四萬多兩,修築了一條從銅仁滑石亭子關到湖南保靖喜雀營的“邊牆”,並在落潮井設前營,廖家橋設後營。對新寨的苗王轄區進行軍事封鎖和力量瓦解,並規定“東苗(生苗)不能西進,西苗(熟苗)不能東入”,“凡生苗軼入府縣城或屯堡,擒送帳下把縛虜囚,置高竿。集健卒亂箭射殺之,複剖裂肢體,烹啖諸將士,罪輕者裁去耳鼻使去”。但是新寨轄區的苗民誓不屈服,反抗不斷,長期秘密地“俘劫屯軍”與“熟苗”地區開親和經濟貿易往來。

苗王城

 明崇禎年間,爆發了闖王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克湖北荊州後,“湖南苗僚盡歸于闖王”。新寨轄區的苗族同胞積極響應,同仇敵愾,進入沅洲、新開、盈口、懷化等地營訊,將“苗疆邊牆”推倒。

 憑吊著這個古城堡,我仿佛看見了幾百年前的戰爭情景:嗩呐嗚嗚,鑼聲當當,滿山旗幟,人潮遍地,一支“黑底牙邊白旗董”的神旗迎風飄動。“旗進人進,旗退人退,英勇殺敵,不怕打死”的苗族同胞,持著大刀、長矛、木棍、擡槍各式各樣的原始武器與敵拼殺,隊伍中甚至還有兒童和婦女。那是一個憤怒的秋天,那是一個野性的夜晚,戰馬嘶鳴突奔如狂風,利箭如暴雨傾天而至,重炮雷鳴震天撼地,閃電的火光照徹夜空,千軍萬馬逼向苗王城而來,苗胞們像一頭頭鬃發怒聳的雄獅,渾身顫抖著無窮的力量,呼嘯奮起迎擊。在城牆的堅強遮蔽下,只聽到刀斧砍擊的聲音,青銅劍撞擊的聲音,金戈鐵戟撞擊的聲音……

 苗族祖先謀求生存的頑強精神令人驚歎。爲了躲避戰爭,他們扶老攜幼,流離遷徙,走過麂子走過的路,攀過猴子攀過的山,跨過螃蟹爬過的溝,踩過鯉魚跳過的灘,拐棍拄斷了99根,草鞋穿爛了99雙,餓了吃頓野果,渴了喝口涼水,看到水草肥美的地方,一部分人留下來了,安家;看到林深峰奇的地方,又一部分留下來了,安家。就這樣,不論山坡界頂,平地河谷,凡是能生存活命的地方,祖先們一撥一撥地留下來,開荒種地,成家立業。一個個寨子就這樣形成,一個個村莊就這樣形成了,民族繁衍壯大,永生不朽了。這個被壓迫、被驅逐、被趕得到處流浪的民族,再次遭到欺負和蹂躪時,一種反抗的衝動便不可遏制。

  幾百年的時間像潮水樣奔騰流逝了,如今,奇異的風格,獨特的魅力,把環山繞水的苗王城裝扮得如同夢中的樂園。這裏的天藍如洗,這裏的水清純亮麗,千百年積累下來的肥壤沃土,哺育出樸實善良又鍾靈毓秀的人民。

 說是地方僻遠也罷,說是民風淳樸也罷,總之,在苗疆王城裏漫步,讓你留連並爲之感動的,正是尋常巷陌中隨處可見的帶著滄桑且斑駁的古意。一處處庭院深深的人家,一塊塊古色古香的青石,都能把你重新拉回到那曾經逝去的歲月。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德夯苗寨-美麗的峽谷

Add
總排行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