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旅遊海外華人網 | Email: zjjclub@hotmail.com | English

張家界的曆史淵源
2013-01-14 22:25:10   Source:   Comments:0 Hits:

   張家界市曆史悠久。商周時期地屬荊楚,春秋戰國爲楚之黔中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置郡縣,在澧、沅流域建立了現今湖南境內第一個行政區黔中郡,爲當時全國三十六郡之一郡,今張家界市兩區兩縣均屬其所轄。

   西漢時期,除地方設立郡縣外,還加封國,實行的是郡國交錯體制。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農曆己亥年),劉邦當朝,他下令分黔中郡爲武陵郡,析慈姑縣爲孱陵,充縣(含永定、武陵源兩區與桑植縣)。

   三國時期,吳景帝孫休于永安六年(公元263年,農曆癸未年)見嵩梁山洞門大開玄朗如門,以爲吉祥,便改嵩梁山爲天門山,同時改武陵郡爲天門郡。

   唐朝時期,全國改爲十道。高祖李淵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農曆辛已年)下令置澧>州、澧陽郡,屬山南道,統轄六縣,慈利與崇義縣(今永定、武陵源二區與桑植縣)歸其所轄。

   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年-960年),今張家界全境屬楚國管轄。

   宋朝時期,宋王朝爲了加強中央集權,將全國調整爲二十三路,路下設府、州、軍。宋太祖趙匡胤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農曆癸亥年)下令將今張家界市全境劃歸澧陽郡,曰慈利縣,並在今桑植縣設安福寨,在今永定區大庸所設武口寨,在武陵源區設索口寨。

   元朝時期,在全國設立十一個行省,元始祖忽必烈下令,于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農曆丁醜年)改置澧州路總管府所轄四縣(慈利是其中之一,即今張家界市全境),並在今永定區茅岡置茅岡都元帥府。

   明朝時期,明王朝廢除元朝的行中書省,在全國設立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實行省一級民政與財政管理。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農曆己酉年),降慈利州改爲大庸縣,隸屬于澧州。

   清朝時期,在全國設立二十三個行省,以下設府、州、縣。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農曆庚戌年),桑植與茅岡土司相繼改土歸流,升澧州爲直轄州,轄安鄉、石門、慈利等四縣,同時廢永定、九溪兩衛,新設安福縣(今永定、武陵源兩區與慈利、桑植兩縣在當時均屬安福縣)。民國時期,先在省下設三個道,六十個縣,後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農曆丙辰年)湖南省裁撤武陵道,將大庸、桑植、慈利縣劃歸辰沅道。湖南全省調整爲10個行政督察區,大庸與桑植屬第四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常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張家界市全境解放。公元年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管轄,而大庸、桑植兩縣則于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屬永順專區管轄,月後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88年至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地級市大庸。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大庸市更名爲張家界市,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

   走過了曆史,走過了昨天,走過了原始與古樸,告別了石板路、告別了吊腳樓,告別了封閉與落後。

   千年古城,萬千變化。昔日的天門郡已成爲今天的旅遊新城,成爲把湖南建成旅遊大省的前沿重鎮,成爲“中國旅遊後勁基地”,成爲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展望未來,張家界把遠古文明與現代氣氛凝于一身,正在鑄造著屬于自己的民族之魂。

張家界變化發展曆程:

1982年9月,建立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填補了中國沒有國家公園的空白;

1985年2月,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爲武陵源題字;

1985年5月,國務院批准撤大庸縣建大庸市(縣級);

1988年5月,國務院批准將大庸市升爲地級市,轄永定區、武陵源區、慈利縣和桑植縣;

1988年8月,武陵源被列入國家第二批40處重點風景名勝區之內;

1992年12月14日,武陵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1994年4月,國務院批准大庸市更名爲張家界市;

1995年3月,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臨視察,並爲張家界未來的發展定位;“把張家界建設成爲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

上一篇:張家界的曆史人物
下一篇:張家界自然地理

A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