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的曆史人物
2013-01-14 22:19:31 Source: Comments:0 Hits:
曆史人物
有人斷言:“發現張家界,是對豐富世界山水文化寶庫的偉大貢獻。”因而,有關張家界的神秘曆史便更加引人矚目。
說一萬條理由也無法原諒張家界人的疏忽。但是,張家界人也自有其說法:其實,在張家界(古大庸)野史方志、摩崖碑刻、民間傳說中,早已對這方土地作過片斷描述記載,特別是涉及到一批中國曆史名人,如歡兜,周赧王、鬼谷子、赤松子、屈原、秦始皇、張良、覃後、向王天子等,在這方土地上流傳千百年。也許,還有許多典籍及地方文物還沒有被發現。 沒有被發現的東西也許就是解開千古之謎的鑰匙。
關于放歡兜于崇山
歡兜,相傳爲上古時唐堯時人,因與共工、三苗、鯀“作亂”,被舜流放到崇山。據《辭源》載:“崇山在湖南大庸縣西南,與天門山相連。相傳舜流放歡兜于崇山,即此。” 當今史家提出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四個集團共同創造的學說,其中長江中下遊的苗蠻集團,就是以歡兜、祝融爲首的,因而,崇山就越來越引起國內外有關人士的注意。
崇山在張家界市西南20公裏處,海拔1164.7,主峰面積3平方公裏。其山頂今存歡兜墓、歡兜屋場、歡兜廟等古遺迹,民間亦頗多關于歡兜在崇山征戰的傳說。
關于歡兜的曆史記載散見于一些古籍,例如唐代大詩人王維曾作《赧王墓》詩:“蠻煙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鳥雀愁。周赧不辭亡國恨,卻憐孤墓近歡兜。”
道光《永定縣志》載:“古歡兜塚,在縣西南崇山絕頂,有巨壟,土人皆以見爲不祥。”又載:“崇山中曾出土一青銅鼎,曆數千年,古色斑駁。”
《直隸澧州志》載:“崇山,峙縣西南,上與天門山相連。山勢嵯峨,頂有村落,其地平曠,可容千人。有八峰,最上巨壟,人傳歡兜塚。”
《尚書.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
《史記》:“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爲亂,于是舜歸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
關于歡兜其人,《左傳》認爲是帝鴻氏黃帝之了。《史記》曰:“昔帝鴻氏有不才子”《山海經.大荒北經》:“顓頊生歡頭(歡兜之別名),歡頭生苗民”;顓頊屬伏羲女媧之女。故海內外許多苗族後裔將崇山視爲始祖山而尋根問宗。
關于鬼谷子與“鬼谷神功”
在張家界市,關于鬼谷子的傳說古來有之。《永定縣志》載:“鬼谷洞丹篆。洞在天門山絕壁,無路可階,有樵者誤入洞,見壁上畫字如篆文,離奇不可辨,欲再往,則雲氣怒湧不可支...”《直隸澧州志》載:“鬼谷子。隱居天門山學《易》。石室幽邃,下有清流。今石壁上有甲子篆文。”相傳鬼谷子在天門山創造一種健身功--硬氣功,俗名“鬼谷神功”。
鬼谷子,楚國人,姓王名詡,曾隱居于鬼谷,故以自號而人稱鬼谷子。他長于養性持身和因事剛柔之勢,作爲縱橫捭闔之術。所謂縱橫,即合縱連橫,爲戰國七國爭雄時重要的外交手段。合縱是指六國聯合拒秦;連橫主國分別事秦。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老師施本格勒評論說:“鬼谷子的察人之明,對曆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對當時外交技巧的掌握,必然使他成爲當時最有影響的人物這一。”(《基辛格評傳》)
鬼谷子的傳世之作有《鬼谷子》一書。後人把他尊爲神。
關于赤松子
赤松子,相傳爲神農雨師,執掌耕雲播雨之事,與鬼谷子同尊爲神。天門山、武陵源等地,古有張良從赤松子遊的傳說。天門山今有赤松峰、赤松坪、赤松橋(今在,有碑文)、赤松村等古地名遺迹。天門山頂有赤松丹竈遺迹、丹竈峰等。《續修永定縣志》載:“赤松子隱赤松山,有丹竈列天門十六峰之一。張良從赤松子遊,天門、青岩(即今武陵源)諸山,多存遺迹”。《直隸澧州志》載:“赤松山。與天門山對峙,有岩。相傳赤松子隱此,丹竈遺址猶太存。上下數裏,號赤松村。”清代詩人羅複詩曰:“昔聞張子房,從此赤松遊。”《路史》載:“赤松子,炎帝時諸侯,老居襄陽石室。帝嘗行弟子之敬。”《列仙傳》:“有赤松子與黃帝時啖百草花,不谷食,至堯時猶存,此張良所願遊者。”在屈原的詩篇中,也有“從赤松子遊”的句子,說明赤松子超凡脫俗,看破紅塵,歸隱山水的處世哲學的特殊意義。
關于周赧王墓
玉皇洞石窟不遠處,有巨形土堆,名赧王山,古傳爲赧王墓。《直隸澧州志》載:“周赧王墓。縣西十五裏,有赧王山,中有大塚,封殖甚高,周列小塚四十余,或雲殉葬宮嬪也。唐代大詩人王維詩:‘蠻煙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鳥雀愁。周赧不辭亡國恨,卻憐孤墓近歡兜。’洪容齋《筆記》:慈利縣周赧王塚中藏古器物甚多。”清詩人羅光普竹枝詞:“赧山王下莽榛蕪,落日蒼涼過客孤。爲問周家天子墓,可留玉碗與金鳧?”
周赧王,名姬延,春秋戰國時西周最後一個國王,後被秦國所滅,秦王將赧王墓遷葬以辱屍。赧王舊臣不忍先主再遭不測,遂秘密將屍骨南遷,葬到僻遠蠻荒的大庸丁家溶,因與崇山遙遙相望,故王維便有“卻憐孤墓近歡兜”之感歎。
關于屈原放逐沅、澧
屈原,名平,字原。生于前353年(楚宣王十七年)夏曆正月二十三日,歿于公元前278年(頃襄王二十一年)夏曆五月初五日。
屈原出身于楚國沒落的貴族。曾任楚國左徒、三閭大夫等職。主張對內改善政治,對外連齊抗秦,可由于懷王錯聵,小人當權,因而不斷遭到誹謗、打擊,後被放逐漢北。而後繼位的頃襄王更爲昏庸,親秦賣國的小人更加猖狂,一腔愛國熱血的屈原再次被放逐到江南,最後投汩羅江而死。
按當今中家流行的說法,屈原流放江南,主要指湖南沅湘一帶,忽略了涉足澧水的可能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屈原在他的著作中,多次頌揚澧水風光,試舉例:
“捐余袂兮江中,遺余佩兮澧浦。”(《湘君》)
屈原爲何不把佩玉丟在沅江、湘江,而偏偏丟在他所不熟悉的澧水?
“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
按照,屈原把隨身穿的衣服丟到澧水,以表達他決絕的意志,這個地方應該是他所熟悉或所喜愛的,如果他連澧水的面都沒見過,又怎能輕率地作出這種莊重的抉擇?
今天門山下、武陵源景區內流傳著不少有關屈原的古老傳說。而天子山著名的“屈子行吟”景點簡直就是屈原的化身。
關于秦始皇趕山填海
秦始皇(前259-210),即贏政。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者。
關于秦始皇趕山填海及築萬裏長城、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並稱爲中國古代四大傳說。有人曾對張家界流傳秦始皇趕山填海表示質疑,其實是對湘西少數民族口頭文學不甚了解所致。就在張家界市永定的沅古坪一帶,橫跨四縣的四十八座馬頭山,傳說就是秦始皇趕山填海留下來的。湘西民間與此相差的“還儺願”唱孟姜女的習俗、土家男女走娘屋妻在前、夫在後的規矩等等,都與秦始後趕山填海,築萬裏長城有關。
民間文學的互相傳播、互相滲透,是口頭文學的基本特征,也是漢文化對少數民族文化産生影響的具體佐證。
關于張良歸隱張家界
張良(?-前185年),西漢大臣。字子房。今安徽亳縣人。韓國貴族。曾結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阻擊秦始皇未中,爲秦吏追捕。相傳在下邳(今江蘇邳縣)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後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封留侯。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漢惠帝七年十月(前188年),高皇後呂雉臨朝稱制,張良身處危難之中,毅然辭仕出走長安,“從赤松了遊”,隱匿江湖,成了中國曆史上一大古謎。
據《澧州府志》、《永定縣志》載:“赤松子,隱赤松子山(今張家界天門山東最高峰謂赤松山),有丹竈列天門十六峰之一。張良從赤松子遊。邑中天門、青崖各山,多存遺迹。”“張良,相傳從赤松子遊,有墓在青崖山,時隱時現。”因此,有關張良在張家界的傳說,並非空穴來風,是有曆史依據的。至今,張家界民間,還流傳著不少關于詠吧張良的詩。如:
太平原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癡人貪祿刀上死,直上林泉隱姓名。
關于向王天子
向王天子是流傳于湖南張家界市及湖北長陽、五峰、鶴峰等地的土家族民族英雄。尤其在張家界武陵源,幾乎每座石峰、每條峽谷,都與向王天子征戰有關。在武陵源,向王天子簡直就是主宰一切的神靈。關于他的故事,衆說紛紜,歸納起來,大體可分四種:
其一是巴廩君說。據湖北《長陽縣志》載:“向王廟,在高尖子下,廟供廩君神象,按:廩君世爲巴人,立者特務相爲寰貴之主,有功于民,故今施南、歸巴、長陽等處視而祝之,世俗相沿。但呼爲向王天子而不審由來。”
其二是漢朝相單程說。《資治通鑒》載:相單程,東漢充縣(按:今張家界市境內)土家族精夫(一作渠帥),約生于公元元年左右。漢光武建武二十三年(公元 47年),在桑植、大庸交界處(即今張家界、天子山一帶)舉兵反抗劉秀發動的征武陵蠻戰爭。武陵地區的盤瓠蠻、五溪蠻、澧中蠻、廩君蠻紛紛響應。相軍先後與官軍決戰于沅清浪灘、壺頭山(一說壺頭山在今張家界天門山)。漢朝名將伏波援病死壺頭山洞,馬革裹屍。民間俗傳,相單程起兵反漢,曾假“向王天子”之名以召群蠻。向王天子即巴廩君,今天子山尚存“相天灣”之古地名。
其三是南宋向王天子說。清代中期重修袁家界天子廟碑文雲:“赫赫向王,歸隱神堂...宋朝匿迹,清世流芳...”又民國修《慈利縣志》載:“傳南宋末,有向氏某兄弟,負險稱兵...”與此附會的有“五女征南”、“楊家將征向王天子”之類的傳說。
其四是明朝向大坤說。民國初編《永定縣鄉土志》載:“明時土司有向天王者,曾梗化。大兵征之,圍困于神堂灣,人馬皆餓死,至今風雨陰夕,猶聞山谷中馬嘶人吼,若有神靈。土人因立廟安之...”此“向天王”,即爲向大坤。向大坤約生于元順帝至元乙亥(公元1335年左右)。“公(指向大坤)弟兄始困于明玉珍,繼迫于明將傅友德,而廷芳、景仁、大亨先後戰敗,殉難報國,複仇難言,惟有解卸兵權,高蹈遠引耳。父子遊湖南辰,常,吹角齊軍,建邦立帝,僭稱王號,曰‘向王天子’。”“子三:至道、至德、至善。”據考,向大坤應在洪武十八年左右,該年,朱元璋命周德興、鄧愈爲征南將軍征剿。所謂“楊家將”五女征南可能由湖廣平章楊景之女附會而來。
今流傳于張家界景區的向王天子,實際上已融合了巴廩君、相單程、宋代向氏兄弟、明代向大坤等農民起義領袖的形象。而最先以向王天子稱者,實爲巴廩君。巴廩君爲巴人(土家族)之先祖,以後子孫舉,都不過是假借先祖之陰魂罷了。這種因互傳互滲而導致情節故事雷同或相近,本身說明向王天子已非明指“某一個”,而是一個被民間傳說加工了的“群體領袖”的化身。
傳說向王天子跳下神堂灣壯烈犧牲後,陰魂不散,他們在灣中紮寨安營,與蟒蛇、猛獸、毒蟲爲伴,日夜操練兵馬,時刻准備複仇。
于這個傳說,後來在《永定縣志》、《向氏族譜》等典籍中作了記載:“明時土司有向天王者,曾硬化,大兵征之,圍困于神堂灣,人馬皆餓死,至今風雨陰夕,猶聞山谷中馬嘶人吼,若有神靈。土人因立廟安之,乃不爲厲...”《慈利縣志》亦載:“...神堂灣。相傳南宋末有向氏某兄弟,負險稱兵,敗死爲厲,裏氓立祠禳解,今上中下三天子廟,巋然猶存。”(二說並存,證明神堂灣史有其事)。美麗而悲壯的傳說更增添了神堂灣的神秘色彩,也吸引了曆代有膽有識的勇士奮不顧身地深入其中,取物探險,尋根究裏。
早在明末,永定區、九溪衛等地區瘟疫流行,湘西北土司區十室九空,屍枕荒野。俗傳神堂灣有仙藥可治瘟疫,有位年輕的郎中爲了采到這種藥,在兩位武藝高強的土人護衛下,用繩子吊下神堂灣,結果,壯士一去兮不複還,三人神秘地消失在雲霧深處...
清代同治年間,兩個身懷絕技的獵人,身背弓箭,手持寶刀,結伴去神堂灣獵取珍禽異獸。二人結繩墜磴而下,至半山腰,就被裏面陰森恐怖的景象嚇住了:樹藤交錯、毒霧繚繞,陰風慘慘,怪聲陣陣,一條寒光閃閃的巨蟒盤繞在一棵千年古樹上。二人丟下弓箭、寶刀,奪路逃竄。後來,二人變得癡癡呆呆,滿口胡言,不久都患了惡病,含恨而死。
本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山外幾位獵手追趕一頭野豬,野豬負傷奔命,不慎滾下神堂灣。一獵手自告奮勇下灣拾取獵物,他以繩系腰,縋到第五級台階(傳說有九級台階),累得實在不行,就坐在一根長滿青苔的枯樹上抽旱煙歇息。一袋煙罷,准備起身,順手在樹幹上磕碰竹煙袋,不料樹幹慢慢移動,獵手大驚,細一瞧,原來坐的是一條桶粗的蟒蛇!獵手當即嚇啞,回家三天後暴亡。臨死,發高燒,說胡話,歇斯底裏大喊:“蟒蛇!蟒蛇!”臉形極爲恐怖。
七十年代末,一支解放軍探險隊,帶著衝鋒槍,牽著軍犬,進軍神堂灣。當他們下到第三級石階,只見苔深留獸迹,水滑凝龍涎,枯葉三尺厚,蜈蚣遍地遊,突然,一白色怪物從古林中飛竄而出,嚇慌的戰士情急走火,恰巧瞎雞碰到米,將白物擊斃,原來是一只20多斤的大白鼠!此時,軍犬吃飽嗚咽怪叫,躁動不安,幾個驚魂未定的戰士,只好慌忙而返。
1982年夏,一位本土作家爲了收集民間文學資料,邀同仁四人闖蕩神堂灣。他們逆十裏畫廊而上,取道枝兒灣,欲從南側峽谷進神堂灣。一行人剛接近谷口,忽然雷雨大作,毒蟲從枯葉內四散而出,衆人淋成個落水雞,折身狼狽撤回。
一個月後,他們再次依原路去探險,亦遇雷雨失敗。此事至今仍令他們不得其解:剛才明明還是驕陽似火,爲何突然暴雨傾盆?難道有種未可知的力量在黑暗阻攔作梗?
1986年夏,北京一位攝影記者在向導的引導下,欲拍出神堂灣的內部奧秘,便系繩下吊,剛吊下幾米,忽聽灣中傳來馬嘶人吼的聲音,緊接著陰雲濃合,狂雨如注,記者嚇得魂不附體,發誓再不到神堂灣拍片。至今,張家界風景照片千萬張,就是找不出一張提示神堂灣內幕的照片。
八十年代末,一位教授率幾個弟子亦從枝兒灣入山,快到神堂灣峽口時,忽然一陣陰風襲來,教授昏然倒地,弟子急架著教授,慌不擇路邊滾帶爬逃下山來...
同年,農墾部門派出一支裝備精良的考察隊,試圖揭開神堂灣之謎,他們曆盡千辛萬苦,依然無法接近灣底,只好中途而返...
神堂灣,它既風姿綽約,又冷豔無情,恐怖中充滿神奇怪誕,迷霧中隱藏殺機仇恨。有人說,神堂灣是一個大磁場,把當年向王天子與官軍血戰的嘶喊聲錄下來了,一遇到適當氣候便釋放出來;又有人說,神堂灣整日彌漫不散的迷霧之所以奪命丟魂,那是瘴氣所致,以至于千百年無人光顧,鬼曉得那裏面有多少猛獸、惡蛇、毒蟲。
神堂灣的密碼,等待著不怕死的好漢去破譯!
與向王天子史實相關的其它古地名
簽筒、筆架、萬歲牌---在水繞四門,向王以此風水在這裏建“向王天國”。
四十八大將軍岩---水繞四門一帶矗立四十八座石峰,傳爲向王所轄四十八洞首領兵敗犧牲後所化。
南天門---在索溪峪,傳向王天子在此練習弓射箭以身皇上。
五將拜帥---在杉刀溝,有五山並立俯産朝對山作朝拜狀,傳爲向王天子在此點五洞首領爲帥。
點將台---黃石寨、天子山等處均有點將台,傳向王天子在此練兵點將。
軍邸坪(今被人訛寫成“軍地坪”)---即今武陵源政府所在地。舊志載:“軍邸坪,以古代討向駐軍得名。”
索溪---《慈利縣志》載:“以宋軍討向(指向王天子)得名索。”
天子座、金交椅---在天子山東、西二處,有山如椅,傳爲向王天子稱王所坐龍椅。
插旗峪---百仗峽西部(今插旗峪村),傳向王天子在此插旗擺陣與官軍血戰。
樹旗峪---插旗峪西,傳向王天子西撤,在此樹旗與追兵再戰。
化旗峪---今張家界公園雲水繞四門中途峽谷,又稱“花溪”。相傳向王天子兵敗,爲縮小目標,在此化旗輕裝疾進。
鑼鼓塌---今張家界森林公園管理處一帶。向王天子撤退至此,集結兵力,鳴鑼擊鼓與追兵血戰。
卸甲峪---鑼鼓塌西。傳向王天子兵敗,爲繞過包圍之敵,下令卸甲下鞍,連夜從馬草灣經琵琶溪下金鞭溪。
落馬峪---在水繞四門下一公裏處。相傳向王天子在此與官兵展開最後一次激戰,向王不幸中箭落馬,故名。
亂竄坡---從金鞭溪相傳岩對面上袁家界山坡,相傳當年向王天子主力部隊從這裏撤退上天子山,官軍追殺,被土軍滾木檑石打得四處亂竄。
仙人橋---在天子山茶盤塌。傳向王兵敗于此,被敵軍合圍,仙女將腰帶抛出于絕壁處架起一座石橋,向王得以逃生。
仙女獻花---在天子山。相傳向王天子撤兵上山時,山上有夏氏土家少女獻花以示歡迎。向王犧牲後,夏女日夜采花不止,爲死者招魂,年年歲歲,從不間斷,此舉感動天神,將其點化成石。
神兵聚會---位處老屋場一帶,一片上千座石峰列隊來朝,俗稱向王“神兵聚會”。
向天灣---在天子山,古名“相天灣”,傳漢代土家人相氏在此避難,後出了一代著名土家渠帥相單和,于漢光武建武年間發動僅次于大澤鄉的農民大起義。義軍攻占充城(即今張家界市一帶),隱武陵郡(今常德),朝廷先後遣威武將軍劉尚、大將李嵩、伏波將軍馬援以及司空宗均等征剿,相單程戰敗被殺,爲保相氏家族,後人改“相”爲“向”。故民間相傳向大坤即相單程之後裔。
將軍岩---在天子山西。一石像酷似身披鎧甲的將軍。一傳此人即向王天子所化;二傳爲黃龍真人化身。
禦筆峰---在天子山。爲張家界武陵源標志景點。相傳向王于神堂灣殉難後,丟下他禦批文書的禦筆,後被天神點化成石。
龍鳳寺---在落馬峪,已毀,向王天子死後,在此建廟,供奉向王天子及大將軍八部大王神像。
五女征南---在老磨灣。相傳“五女”系指明代湖廣平章楊景五個女兒代父征向王天子。洪武初年,楊曾鎮壓茅崗土司覃後起義,後因指揮不力遭貶。
百丈關(百仗峽)---在百仗峽,明代朝廷爲控制茅崗土司所設。亦傳向王天子爲抵抗朝廷進行所設。
向王天子廟---向王天子殉難後,土家人先後在天子山、龍尾巴、老木峪等地分別建五座向王天子廟。
閘口關---在武陵源吳家嘴,相傳明朝廷爲征向王天子所設。
三關---即在武陵源東20公裏處的三官寺,傳明代朝廷爲征向王天子所設。後在此建寺,稱“三關寺”。